博物馆策展的机制与特点是什么?博物馆的策展

 行业动态     |      2019-11-09 14:03
策展不是博物馆原生的专业术语。西方博物馆的Curator与中国博物馆语境中的策展人也不是同等概念。那么,博物馆策展的机制与特点是什么?博物馆的策展人是谁?他们如何开展工作?

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教授严建强从展品特征、展览要素、传播介质与过程三个维度,比较了博物馆与美术馆在策展中的不同,他认为博物馆策展内涵的核心是“用展品在空间中讲一个准确而吸引人的专业故事,一个真实的、观众容易理解的故事”,因此博物馆更依赖“策展团队”,需要建立合理的策展机制,将释展、设计与整个策展工作视为整体,通过有效合作真正保证策展意图的最终实现。而在策展团队的作业中,与不同身份成员的学科互渗是平衡科学与传播的关键,为此,学术型策展人接受博物馆学及相关学科的训练将是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选择。


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则认为“博物馆既是文化历史的记忆高地,更是文化审美的圣地”。在以发现、创作为策展基本模式的今天,博物馆策展人需要转变观念,即“从论文思维转向故事思维,从符号思维转向空间与视觉思维”,并时刻保持“弹弓意识”“隧道意识”和“棱镜意识”,追溯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自身特色,保持一定的文化审美,最终更好地服务观众。

过去的博物馆管理模式与工作流程有颇多局限,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展览发展的需求。天津师范大学的陈晨结合多年天津博物馆工作经验和思考提出,“好的展览不应该是单独作业,而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策展体系,包括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外延设计三部分”,应建立起“策展团队”,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管理。

上海大学的王思怡引介了美国博物馆近年来探索的“教育策展人”(Edu-curator)和基于教育策展人的“合作策展模式”,这种新模式包容多元的策展成员、关注来自边缘的声音、加强博物馆文化、侧重以多元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并希望给博物馆带来制度变革,为中国建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策展模式提供参考。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刘希言则以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为例,介绍其分化单一策展权力、与外界进行空间协商的实验性举措,并剖析了此非主流叙事展览的策划动因和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其未来的发展空间。

不论是引入外部策展人或策展团队,还是健全博物馆内部的策展机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高质量的展览,更好地服务观众。